受突發疫情的影響,依賴于商場、百貨、專賣店的線下銷售場景按下了停止鍵。其中,服裝行業受到不小沖擊,不僅實體服裝零售遭受沖擊,網絡服裝零售因物流的原因銷售損失不小。
“服裝消費是我國居民的基本消費之一,但疫情導致商場等人流減少,服裝消費受到較大影響。”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、教授洪濤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。
隨著國內疫情控制以及服裝企業復工復產,各級政府出臺落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,紡織服裝行業將逐漸恢復良性穩定發展。但海外疫情的“大流行”,影響了很多服裝企業海外業務。
經過此次疫情,洪濤建議服裝企業應積極進行市場布局。一是維持現有的渠道,維持現有的供應鏈,并且不斷地修補和完善供應鏈。二是開拓新的渠道和網絡,如開展無接觸性交易、無接觸性物配、無接觸性支付等多種模式,如直播帶貨等模式具有較好的效果。三是加快企業的數字化轉型,增強抗風險能力,實踐證明,數字化轉型的企業在疫情中受到的風險相對較小,甚至獲得較大的發展。
洪濤認為,疫后,服裝行業發展格局表現在以下三方面。一是批發市場主渠道將不會發生變化。二是品牌直銷連鎖門店連鎖化、品牌化、智能化,如李寧、安踏、361度等運動品牌。三是電子商務渠道的多種模式。
對于品牌服裝企業該如何抓住疫后的發展新機遇,洪濤建議,首先,要重建信心,抱團發展。只要產品還在,業務還在,消費者還在,就能夠利用多種模式手段去找到消費者和市場。其次,借助數字化手段。疫情將傳統門店的老路堵住,疫后品牌企業需要借助數字化的手段進行消費者的觸達,并做好引流和轉化。第三,保護好品牌力。品牌力是服裝企業得以搶占消費者心智的基本前提,通過疫情時期迅速搶占新的市場制高點。第四,在當前服裝換季推遲的背景下,服裝企業應更緊密地貼近市場,推出當季的新款產品上市。
沒有了